POPs论坛“热身”报告 |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POPs论坛‘热身’报告: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5月17日是POPs公约全球生效纪念日,也是历届POPs论坛召开日。今年,第十七届POPs论坛因疫情原因延期举办。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论坛组委会在线上成功举行“POPs论坛 ‘热身’报告: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环境前沿技术北京实验室共同主办,采用网络直播方式,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累计观看人数达到3354人次。

目前新污染物治理受到广泛的关注,以PFOS和PFOA为代表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以下简称PFAS)的污染和控制成为国际前沿问题。会议特邀两位在去除PFAS方面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刘晋勇博士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孙梅博士,分别就吸附技术和氧化还原技术去处水中的PFAS进行报告。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环境化学教研所所长邓述波教授主持。

图片

邓述波教授主持会议

刘晋勇博士分享了题为“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降解的构效关系研究与处理技术开发”的报告。报告指出PFAS被称为“永久污染物”,但PFAS的污染治理迫切需要开发快速、完全、经济的降解技术。降解技术研究需要扩展对各种PFAS结构的适用性、提高处理效果以及阐明反应机理。刘晋勇博士团队系统研究了用UV-亚硫酸盐系统产生的水合电子还原降解多种PFAS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PFAS降解和脱氟的速率和程度与PFAS分子的末端官能团、碳氟链长度、弱C-F键的位置和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刘博士团队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性能,并将耗电量从之前的 >400千瓦时/立方米降低到<1.5千瓦时/立方米。经过优化的处理系统可将盐水中的PFAS高浓度混合物中的大部分结构实现 >99.7%的母体分子降解,并达到了 >90%的整体脱氟率。如果将这个还原技术与高级氧化前处理和后处理合用,可以实现大部分传统PFAS(全氟羧酸、全氟磺酸、氟调聚物)接近完全的脱氟。研究结果表明,用现有的紫外处理设备和高级氧化还原方法可以实现很多PFAS结构的深度甚至完全脱氟,有望给摘掉“永久污染物”的帽子。

图片

刘晋勇博士作报告

孙梅博士以“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吸附处理饮用水中的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为题分享了报告。报告表示,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吸附是目前去除饮用水和地下水中PFAS的主要手段,有些公司近年来还特别推出了高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专用于PFAS去除。与此同时,类似于PFOA和PFOS这样的传统PFAS近年来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新兴PFAS代替,而用离子交换和活性炭处理这些新兴PFAS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见。孙梅博士团队近期研究评估了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饮用水和地下水中的传统和新兴PFAS的效果,考察了树脂和PFAS特性对处理结果及再生效果的影响。同时,孙博士团队使用活性炭去除PFAS的近期研究也在广泛进行中,结果同样显示了活性炭特性、PFAS结构和其他水质指标对处理效果有显著影响。这些数据为有去除PFAS需求的水处理单位选择最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案提供了参考信息。

图片

孙梅博士作报告

       会上,两位学者与参会代表深入交流,详细解答了各类提问。会后,有参会人员表示,两位报告人讲解清晰、干货满满,会议收获颇丰。希望本次会议能对各界参会代表在去除PFAS的研究与应用中有所启发,为我国PFAS治理行动提供借鉴。